上海人与吵架

在沪一月,常听到吵架。大部分都是在小区楼上听到上海人和上海人吵,唯一有一次近距离接触却是在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吵架,在同仁医院长宁分院。一开始是两个女人大声的说话,听不清楚是什么回事,后来很清楚的听到一句“阿拉上海宁……”,就知道是上海人和外地人吵架了。
记得在我家里是很少听到街坊邻居吵架的,应该是几乎没有。原因也很简单:第一,我家这栋楼里住的大部分是同一个学校的老师,大家都是同事,或者自己的配偶与对方是同事,不好意思发生正面的冲突;第二,家附近的住宅密度很低,最近的一幢住宅楼大概在100米左右远,这幢楼还是在07年左右才建起来的,之前10年最近的居民楼估计要有个200米以上。住宅密度低,人均占有的资源也高一些,人和人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降低了。
上海市区的人口密度之高是显而易见的。以我在的华阳路片区为例,在华阳路-长宁支路-江苏北路-长宁路围成的大概400米×270米的范围内,集中了50+的居民楼。居民楼大多数是6-7层的老公房,也有2-3层的类似石库门的房子,楼和楼之间的间距左右不到10米,前后10米多一点(2-3层的房子前后左右的间距均不超过3米),人口密度可想而知。户型普遍不大,以两室一厅为主,60-70平左右。如此狭小的居住空间,人均占有资源被大幅压缩,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在所难免。而在拥挤的环境下的生活,使得每个人都会尽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,神经也变得更加的敏感,反过来也加剧了资源的竞争。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比如晾衣服。上海居民区里衣服的晾晒都是在窗户外面搭一个面积很大的架子,伸出窗台几乎有3米远,然后把洗好的衣服串在竹竿或者铁杆上,在一起放在外面架子上。除了一楼,每户都这么做,这样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晾晒阳光和空间,也节省了屋内的空间。但这也很容易因为衣服滴水、被吹下楼而造成邻里矛盾。更有甚者把被子晾到了路边的通讯线路上,由此造成的吵架肯定没少过。
关于上海人吵架的情况也可以推而广之到国民素质上。为什么我们的国民有着不遵守交通规则,随地乱吐痰等不良习惯,这些或多或少都是受到了稀缺资源的影响。日本现在看来国民素质很高,但在1960年东京奥运会时,还有牌子上写着“禁止随地大小便”。可见国民素质和经济的发展、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。

推荐一篇博文-我在南大的七年

算来已经连续三天没写博客了,前两天主要是忙,一个是APIS的权限系统的调整,虽然不着急,但是打算一口气搞定,所以花了很多时间。另外老板要我做一个精品课程申报的网站,我本来草草搞了一份,老板不满意,后来才照抄MIT OCW的弄了一下。课程主页在这里,没想到现在学院的课程体系已经搞得这么复杂,Java、软工和软工实践合成一门大课,像大学数学那样放在两三个学期上。
昨天看到刘未鹏总结性的博文:我在南大的七年,可能有很多人看过了。读后很有感触,特此推荐。手头忙完了,却开始感概了,小翼说在上海话里这叫“劳碌命”。

读研 or not 读研

最近做项目,和大三的学弟学妹们有些接触,读不读研自然是个经常提起的话题。虽然现在当了两年的烟酒僧,但我也还没把自己读研是否划算这档事给算计清楚。不过,即使算清楚了也没啥用,虽然现在很有套牢的感觉,而且还是那种有限售的套牢,想止损都不行,但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尽可能提高期望收益吧。
言归正传,前几天我在博客上对研究生这个牌子砸了发了点牢骚。今天正好看到两篇文章,都是对本科研究生贬值的感慨,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。正方感叹本科不够用,

所以呢,大家还是都去读研吧,反正现在研究生又疯狂扩招,虽然不知道等到研究生毕业是不是研究生学位也不够用了。。

反方材料比较多,不止是发发牢骚,还搬出了很多背景知识。最后的建议是:
由于硕士学位的贬值很快就会出现,所以你一定要想清楚,将宝贵的青春和金钱,用来交换一张意义不大的学历证书是否值得。

如果你喜欢搞科研(愿意当大学老师),那就不要停留在硕士,坚持下去一口气把博士学位拿到。很多学校都有“硕博连读”项目,本科毕业后,4~5年拿到博士,这还是值得的。
否则的话,本科毕业后还是应该直接选择就业。除了名校可能会有一点区别(更好的机会、更好的图书馆、更好的同学),其他学校的硕士意义不大,你得到的很可能不如你失去的东西多。至于“专业学位”,如果你是应届生的话,还是把它忘了吧。

下面的内容,打算出国的同学请绕道,呵呵。
具体一点,谈谈学院的研究生。想报送工学的同学们,不要对工学硕士的科研生活有太大的期望。按照现在3届学生的经验,你们只能靠自己做研究,学院能提供的,除了基础设施以外,很少有具体的科研项目。更多的时间埋没在导师的项目里,这里我就不说了。不过现在我也听说有些科研项目也上路了,具体情况不详。工学对于工程的优势一个在于现金成本,一个在于有导师的定期指导。而劣势是一年的时间成本和没有实习的锻炼,前者抵消了现金优势。
工程硕士对于软院的本科生来说,工程硕士就是大五+实习。和本科时一样的上课,一样的三学期,一样的实习,一样的无导师,除了最后学位服换成蓝的,论文要比本科厚一倍。4万块钱加上2年的时间,换取半年多的实习经验和一张硕士文凭。好消息是求职时用人单位并不太在意工学还是工程,都是参照硕士待遇。
微观经济学的第一课都会谈谈机会成本,纠结的同学们算算你们的机会成本。第一个问题是是否读研。读研相对于找工作,机会成本在于 1)这2-3年间的工资损失 2) 2-3年的工作经验损失 3)可能的学费支出 4)研究生贬值,可能找不到比本科更好的工作 5)取得读研资格的成本。对于大部份同学来说,财务成本放到长远来看的话,1,3项是微不足道的。第4项其实是读研究生的期望收益,读研究生不就是为了将来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?如果你读研究生后还找不到比本科更好的工作,那只能说研究生白活了,况且今年的经济形势还这么糟糕。对比第三条的成本和第四条的收益,砝码往往掌握在取得读研资格的成本上。如果成本为0,天平往往就向读研倾斜;如果考研把握不大,往往向工作倾斜,毕竟考研失败的成本往往包括了失去不错的工作机会。
最后我的结论是,首先能保研就保研。如果想读博,上工学;想像我这样,拿张研究生的文凭做敲门砖的,同时经济条件能承受的,就是工程了。

要学的技术太多了

(本来只想放在我的技术blog里的,想了想也转到这里吧)
在IBM实习了三个月,学到了不少东西,认识了不少同事,见识了大公司的开发流程,但同时,我的学习也被耽搁了三个月。本来计划得不错,下班和周末可以好好看看书了。但毕竟上班对着电脑8、9个小时的,下班了见了电脑屏就恶心,书也不想看,除了看看电视、报纸杂志什么的,其他也没什么兴趣了。于是这些学习计划也就作空了。不过后来的开发任务少了,上班时间也开始看看东西。回学校以后,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。
感觉落后主要来源于低年级的同学吧。觉得最近我和他们都是在交流、研究同一种东西,对于JAVA的开源工具、框架的使用情况也差不多。其实对于JAVA,我的入门还是比较晚的。大一一直都在搞C++,大二上学期新学JAVA,对JAVA还比较不屑,那个时候加入了工作室,然后就折腾了一个学年的.NET,感觉也没学到什么东西。大三开始做JAVA的Web应用,对JAVA才有一点点感觉。不过DLZX网站的开发对我来说是一个噩梦,对Web应用的感觉还不是很好。然后是VOD的项目,经验不足导致开发产品的质量很差。不过终于开始学习开源框架和工具了,接触了Hibernate和Velocity(这主要还是得到了烧饭的提示),才开始对Java Web应用有一点点感觉。而CMS之后,我也决定了以后的发展方向–Java,以Web为主。再加上实习三个月,我和他们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吧。这也是我一直所乐于见到的,有一群技术相当的人可以一起做项目,进行讨论。
说到技术上,特别是Java Web,我主攻的技术的落后,还是比较惭愧的。现在主流的开源框架中的核心–Spring,我是压根没用过,虽然书和技术文档看过一些,但还是没有真正动过手实践。而Web层的框架,除了Struts,也没用过别的,比如WebWork,Tapestry, Maverick, JSF等等。就是Struts,也觉得用的不是很深,而那些Taglib基本就没动过,因为我主要用的是Velocity(模板还行,不过Velocity是个轻量级的东东,也没多少东西可以深入,而FreeMarker就是不懂了)。模型层技术除了Hibernate(也只是简单的用用),也没试过IBatis,更糟糕的是,JDBC基本上忘了该怎么用了。更不用说那些数据库连接池DBCP、C3P0,还有缓存的工具OSCache,EhCache,JBossCache。EJB更是一窍不通。Jakarta底下的项目,比如commons,除了io和fileupload接触过,beanutils之类比较基本的不行(所以一直想用那本Jakarta-commons实例,不过图书馆的被人借走了,有米了买一本吧)。
最近大三的在做TORM的软件设计大作业,用到的一些技术也是我没有接触过的。比如cglib和BCEL。其实本来对Reflection的运用就不够。Java Security的技术倒是最近一直在看,对ClassLoader有一点感觉了,不过没有做到具体的应用。Java底层如JVM的东西也还待挖掘。
Web方面,本来一直在看Ajax的,不过被实习打断了。最近重拾Ajax in Action,反有几份陌生。Javascript的类库只会用prototype的很基本的功能。而高级一些的如DWR, Dojo的没见过。我想,连Widget Base都还没达到吧。
对于桌面应用,RCP、OSGi等技术也很不错,在IBM的时候看了一些资料,跟tutorial做几个demo,有不小的兴趣。
Java已经如此,更不说其他方面了。最近也在学RoR,觉得开发实在是太便利了。约定高于配置,多么好的开发场景。Python, Perl早浮云了。
接下去还有Apache, Linux… .NET呢?下辈子吧,呵呵
当然,我也知道不能好高骛远。只是感叹一下,技术如此之多。以上也只要任选一种,就够捧个好饭碗的了~~~不过好高骛远好像一向是技术人员的毛病。。。
嗯,脚踏实地,从开发中学习吧!
对了,好像还有管理要积累经验的吧?我晕。。。